网站首页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成就 >> 论文展示
 
魏述东:当前我省猪种业现状及生猪产业发展趋向
 

山东莱芜市畜牧兽医局   魏述东

   建国后我国养猪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绩巨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2012年底生猪存栏4.7亿头,出栏6.9亿头,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还不是养猪强国。我国的养猪业就猪种水平、单产水平、技术水平、品牌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猪种业的差距更为突出。立足中国的国情,通过育种与培育相结合,繁育与生产相结合,保种利用与种质挖掘相结合,走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需求相适应的种业发展道路,应该是养猪生产者目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省猪种业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省猪种业走过了60多年的颠覆历程,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纯种地方猪饲养发展时期;六七十年代引入约克夏、巴克夏、内江、荣昌、新金等脂肪型种猪进行杂交改良生产脂用型猪;八九十年代大量引入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大约克等瘦肉型猪种进行杂交改良生产瘦肉型猪;进入本世纪,主要是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三大品种生产“杜长大”“极品”瘦肉型猪。当前,我省的猪种繁育、生产、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杜长大”仍然是当前我省养猪生产中的主导品种,并在一定时间内仍然是主流品种。育种繁育、测定选择、繁殖生产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追求。但不是长远的目标方向。多元化的种业发展方向已经来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品牌猪肉的追求以及对地方猪种优良种质特性的认识,地方猪种的利用开始受到重视,通过开发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例如利用莱芜猪、淮猪、陆川猪、金华猪、里岔黑猪等纯种地方猪种生产特色品牌猪肉;利用培育猪种或杂优猪生产的优质猪肉,例如北京黑猪、广东土猪I号、江苏苏太猪、广东温氏集团、河南雏鹰集团等,都已成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二)现代科学的遗传育种手段、措施、技术没有在生产中很好的应用。地方品种因缺乏重视和措施,致使许多主效基因丢失;因缺乏选育、测定和挖掘,使品种内差异性、离散性增大,许多功能性基因得不到利用,甚至丢失。所以地方猪种在国际上没有形成大的品牌和功能。瘦肉型猪,杜长大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种猪企业仅看重从国外引种带来的品牌效应和销售利润,缺乏建立自有种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认识,重“引进”轻“选育”,致使长期处于“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不良循环中,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和功能效应,没有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种群和功能种质。

    (三)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的育种目标已基本实现,遗传育种的方向正在向提高繁殖率和肌肉品质等方向转变。

    (四)平衡育种、选种没有受到重视,单产水平低。当前,我省在猪育种选种工作中还只是选择单一性状指标,缺乏多性状指标的平衡选择和育种,往往在选育提高某一性状的同时,降低了另一性状,难以使多个相关性状均获得最佳水平。例如在提高猪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选择中,常伴随着肉质性状和繁殖性状的下降。

    (五)联合育种、选种体系没有建立,种猪水平差异较大。相关育种技术运用不够成熟。从技术水平应用上看,我国从种猪测定、人工授精等应用技术,到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REML(限制极大似然估计)等统计方法,以及DNA 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技术均已掌握,但所有技术的应用都处在局部的范围、单一场内、理论和实验状态,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省性的应用。导致至今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种猪测定服务体系,没有国内自行估算的遗传参数、育种值、经济加权系数等。表面上看,各项技术已在养猪业上应用,实际每项技术均远未发挥该项技术应有的效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力还非常大。可以认为,我省育种界对现代育种理论掌握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所缺乏的是长期坚持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和遗传评估体系。

    二、生猪产业发展趋向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我省养猪业同全国养猪业一样,也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一是集约规模化的发展,使养猪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粮食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二是外三元猪的大面积推广,虽然历史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但也带来了单产水平和肉品品质下降的问题。三是规模化饲养猪粪集中排放而缺乏有效处理构成了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的威胁已成为今后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四是规模化养猪在粪污清扫、冲刷等方面耗费了大量劳力和水资源,加大了饲养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五是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个别使用,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发展。六是传染病特别是高致病性疾病的流行影响了整个养猪业发展。七是猪肉及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缺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多是初级产品加工,在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产品附加值低。八是生猪产业质量有效监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致使猪肉产业安全生产不能有效监控。如何规避养猪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养猪业;建设养猪与自然和谐,以养猪为本的健康型养猪业;建设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型养猪业,是今后养猪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目前的纯瘦肉寡淡无味、粗老干涩抱怨有加,市场开始呼唤优质猪肉,讲究风味醇厚的古老猪肉成为新时尚。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由吃瘦肉过度到吃优质的瘦肉,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优质化,猪肉消费正向高档、风味、优质、安全、卫生、营养、保健等方向发展。这是中国人传统饮食习惯和科学营养观念相结合出现的市场消费新概念。风味、安全猪肉已成为公众的消费新需求。未来猪肉的竞争将是风味、安全和质量的竞争。目前,我省养猪业同全国养猪业一样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正在逐渐向特色、优质、生态、环保、健康、福利方向发展转型。具体表现在:

    (一)商品生产转型

1、数量型快大产出的瘦猪肉(即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杜长大及配套系),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低收入群体和集体消费的大众产品。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8亿农民、2亿产业工人仍然处在温饱型生活状态,大众消费仍然是价廉的数量型猪肉产品。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方式将逐步发生改变。

    2、优质、绿色安全猪肉将逐步成为消费主流产品。这类产品是消费者普遍关注和追求的,这就需要饲养含地方猪血缘的培育猪种或配套系,利用添加益生菌、植物酵素、小胎类、中草药等功能性饲料,通过科学的日粮设计,生产绿色安全猪肉,满足需求。

    3、特色品牌极品猪肉将占有特殊的地位。充分发挥纯种地方猪肉质好、肌内脂肪含量高、生长周期长的特点,通过自群繁育,利用当地山区丘陵的荒坡、林地,采取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以及倒计时配方饲养技术,开发生产极品特色肉猪,满足部分高端消费市场对极品特色猪肉的需求,将是猪肉消费的新时尚。

    (二)品种转型

    1、杜长大及托佩克、PIC等外国引进瘦肉型猪种和配套系,因其在瘦肉产量、料重比、日增重等经济性状上的优势,目前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养猪生产中的主流品种。但是,随着人们对优质猪肉的追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逐步减少,最终成为次位的品种。

    2、以地方猪为主要血缘的杂优猪、配套系、新培育猪种将逐渐成为猪种选择的方向,并最终成为主流品种。这类猪既继承了地方猪抗病力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的特性,又具备国外引进瘦肉型猪种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优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消费观念的形成,将是未来优质猪肉生产的主导品种。目前,我省的鲁莱黑猪、鲁农I号猪配套系猪等已成为这类猪种的代表。

    3、具有优良肉质性状的纯种地方猪种将成为新的宠儿。这类猪因其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瘦肉率低(40%)的劣势一度走到了频临灭绝的边缘。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地方品种资源的重视以及高端消费市场对极品特色猪肉的需求,这类猪正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这其中以莱芜猪最具代表性。莱芜猪肉质优良、营养保健(肌内脂肪含量11.6%、亚麻酸1.3%)。目前,莱芜猪极品猪肉市场销售价每公斤200多元,且供不应求,已成为我省的亮点品牌。当然,在当前消费条件下,还不宜大范围推广。

    (三)养殖模式转型

    1、中小型猪场逐步向设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大市场对接,这部分猪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养猪生产的主力军。据统计,我省2012年,年出栏1000头商品猪以下的猪场仍占到79 %以上。大规模、现代化猪场受土地、环保、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很难被取代。有资金实力的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中小型养猪场户进行标准化饲养,可以整合农村资源,实行农牧结合,分散了粪污处理的压力。温氏集团的成功之路为这一模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标准化集约养殖模式将成为生猪规模化生产的主导方式。这种养殖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先进设备、装备,数字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环境的有效控制;通过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实现疾病可控性;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粪污有效处理和利用。青岛六和、临沂江泉、金锣、威海环山、山东荣昌、潍坊乐港等,都在做大做强现代化、设施化猪场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外省的正邦、雨润集团及国外的托佩克、华特希尔等国际育种公司也在山东投巨资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猪场。以“杜长大”数量型生产的养殖模式将以该模式饲养为主。

    3、多种形态的生态养殖模式将成为优质肉猪及特色品牌肉猪生产的主流养殖模式。利用我国地方猪及含地方猪血缘猪种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其优良的遗传特性,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粮食短缺的现状,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群体放养等多种低成本、标准化、生态型养殖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生产优质猪肉和高档特色品牌猪肉,这将成为我省未来猪肉生产的新模式,并逐步成为主流模式。

    (四)饲养方式转型

    1、采用现代工艺流程,进行设施化、智能化和种猪生产信息化饲养,将是提高生产水平、解放生产力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员工资的不断提升,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猪场的科学工艺设计、智能数字化信息化饲养将是新建猪场和旧猪场改建的方向。

    2、功能性、专业化的饲料日粮将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猪营养、日粮的日益完善,功能性、专业化饲料日粮将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当地土副饲料、农副产品、青绿多汁饲料、工业副产品等,通过科学处理加工和配比,形成功能型饲料,将成为新的应用方向。

    3、微生态、中药制剂将广泛应用于饲养保健和目标性养殖。随着绿色安全猪肉食品的推出,药物保健将成为历史,健康养殖和以预防为主的生产保障机制,将成为主要养殖趋向。微生态、中草药将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4、以净化为主,预防为副,治疗为补充的疫病防控体系将是猪场疫病防治的新作为。猪场兽医卫生净化技术将得到重视与应用,预防技术日臻完善,防疫的种类会越来越少,程序逐步趋向简单化。

    (五)管理措施转型

    1、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将成为养猪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今后的养猪生产中,相关人员的培训、培养、使用及管理将成为猪业生产管理第一要素和决定性因素。

    2、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环境将是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养猪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少花点钱,找个老弱病残养猪的年代了,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的培养方法,将是聚集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主要措施。

    3、以人为本,以动物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六)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1、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及产业链式的生产方式将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养猪生产的发展,专业化将日趋明显,种猪场只负责育种、供种,仔猪场只负责保育,肥育场只进行肥育,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日常管理专业性强。同时,养猪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日趋发达,市场规则也逐步完善。

    2、自养自食型的农庄式养殖模式将是高端消费群体、餐饮、企业的时尚追求。例如蓝海集团。

    3、跨区域、集团化、社会化的联合体是未来猪肉食品行业的主要形式。

    4、生猪科研、育种将是企业生存生产的重要条件,专业化的育种企业将是新兴产业。猪种业科技引领养猪科技,遗传育种在种业生产中的贡献力达到40%以上,育种科研将是未来生猪企业生存生产的重要条件。随着生产的专业化,科技型养猪育种专业企业将是新兴产业,将成为引领生猪产业的生力军。

    三、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让人们、从业者及管理者认识我国我省猪种业发展的方向,共同推动我省猪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转型。使猪种业引领生猪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生产水平。

    (二)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猪种发展。长久以来我省在猪种生产应用中得不到重视。同时以科研项目方式为引领的种业科技,使科研与市场完全脱节,直接导致了我省与国际种猪育种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应加大对猪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项目研究上应重点倾斜。在适当时候设立种猪创新基金或项目,鼓励种猪企业开展种猪群改良创新研究。特别应鼓励科研、生产、职能机构三方的协同攻关。同时发挥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相关职能,做好宣传,引导帮助我省生产一线的育种企业转变重“引进”轻“选育”思想观念,树立长远战略眼光,制定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种猪选育中,走出目前“引种→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形成自己的品牌。

    (三)建立联合育种模式、体系和机制。跨区域、行业、多企业甚至全国性的联合育种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存在,已成为影响生猪产业的组织形式。我国我省的联合育种只是概念上的,没有付诸实施。联合育种的基础工作,种猪登记、客观性能测定、遗传联系和跨场选择还没有建立起来。为适应养猪生产转型,应建立联合育种模式和体系,并建立相关机制。一是实现种猪登记、种猪企业档案材料的电子化。目前,我国多数商品猪场包括部分种猪企业档案材料只是不规范、不完整的纸质记录,没有实现电子化。导致大量生产性能信息停留在纸上,并且没有充分利用甚至丢失。实现种猪登记、育种记录、生产记录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电子化刻不容缓。二是提高遗传评定的公信力,提高种猪生产企业参与育种的积极性。世界发达国家的种猪育种实践证明,必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全国性联合遗传评估组织,施行统一育种目标、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测定设备、统一评估标准,对本国大区域大范围猪种进行准确、公正、透明的遗传评定,实现跨区域种猪基因交流,才能较快提高猪种遗传改良进展。三是建立有效的场间联系和跨场选择。AI(人工授精)体系是建立场间遗传联系的经济、快捷有效方式,是高效联合育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区域性专业化的AI公司和服务体系,使优秀种猪的血统能够跨场融合,实现高产基因的纯合,建立持久的大范围的场间遗传联系,进而发现、筛选、推广优异个体,实现共同付出、共同获益的实质性联合育种。

    (四)建立全社会的基础性登记测定工作。种猪登记、性能测定是进行猪选种育种工作的基础。在猪的育种工作中,应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登记和性能测定,积累大量有效的育种数据,并加以利用。同时,应加强种猪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测定仪器、规范测定方法、统一记录格式,培训测定人员,提高测定数据的准确性,为选种育种建立牢固的基础。

    (五)重视地方猪种和优质猪种的保护选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猪肉及特色品牌猪肉的需求逐年增加,并最终成为主流产品。地方猪种和含地方猪种血缘的杂优猪、配套系种猪将显得尤其重要。重视和加强对地方猪、优质猪种的保护、选育和利用,意义重大。

(六)加强疾病防控,建立生猪产业预警机制。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消除疫情隐患;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屠宰、经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努力建立起适应防控工作需要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通过有效的防疫手段,确保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强化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畜牧业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及时收集、分析、发布产销信息,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握市场走向,指导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七)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当前,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时有使用,致使猪肉安全受到影响,养猪业形象受损,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下降,危害到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为生产安全优质猪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强猪肉产品产前环节,饲养、加工及流通环节的监控,建立物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从育种、繁育、饲养、生产、屠宰、加工、市场等数字化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信息跟踪及反方向的信息溯源,满足政府监管猪肉安全生产和消费者知情权的需求,为政府保障猪肉食品的公共安全提供服务,并带动生猪产业技术升级,引领行业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20135

 
Copyright © 莱芜猪网
联系方式: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祥沟村西 联系人:周场长  手机:13853905280
友情链接:中国猪网 山东猪网 山东畜牧网 莱芜畜牧网 莱芜三黑一花网